文 | 一千二百字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犹如赛道狂奔的当下,有些地方踩了一脚刹车踏板。
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也就是凯迪拉克、雪佛兰、别克、GMC 品牌的母公司,在本月 14 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文件,公告将在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的 Q3 财报中计提一项涉及 16 亿美元的费用,引发了股价的下跌。
为何兴师动众地单独发公告计提这笔损失呢?近期特朗普政策对美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导向来了个大转向,取消了新能源汽车 7500 美元的税收抵免政策,并放宽了尾气排放法规,相当于让燃油车重新受到鼓励。所以,判断未来消费者对电动车的需求将放缓,通用汽车调整产能布局,将计提这笔损失。这其中包括 12 亿美元的非现金减值,以及 4 亿美元因取消新能源相关的投资与合同导致的现金类费用,预计对后续公司经营和现金流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政策风向变了,会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按披露规定应该发公告。由于同一时间段工厂产能是一定的,是排产给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提前都有周密布局,突然间形势变化扰乱了计划,短期内定会带来损失或减值,取消相关合同又额外会涉及违约金之类,因此要单独计提这个影响。通用汽车会在即将发布的 Q3 财报中 non-GAAP 部分——即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对这笔计提的调整进行说明。
那么,什么是财报中常看到的计提呢?
假设你有记账的习惯,想看看这个月支出是否超支,恰好有一笔已约定好的要付给别人的费用,但实际要下个月才转账,这笔费用是记在这个月还是下个月呢?
在会计学里,计提是将已经产生但尚未实际支付的费用或负债,先记入到当期账目中的操作。这里涉及会计记账的两个原则——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前者。计提也是在这个原则下的操作逻辑。权责发生制是不管有没有产生现金流动,一项经济行为应被记入发生的当期账面。比如企业下个月要发工资 100 万,这个月底计提,在会计的借方记录:管理费用 100 万,贷方记录:应付职工薪酬 100 万;下个月实际发放工资时再进行冲销,借方记录:应付职工薪酬 100 万,贷方记录:银行存款 100 万。
像发工资、资产折旧和摊销这种属于常规固定的经济行为,一般在财报中不会特别体现,而一些偶发的经济行为,如坏帐损失、资产减值准备等就要特别说明。
以通用汽车公告为例,虽然这 12 亿美元非现金损失没有影响实际现金流,4 亿美元费用也没有完成支付,但这个影响的确认以及经过董事会批准是发生在 Q3 的,所以要在 Q3 计提损失,而不是以后支付时再记录。
再比如,阿里巴巴在自然年 2024 年 6 月的 Q2 财报中,计提了 31.45 亿元、合 4.33 亿美元的股东集体诉讼准备金,在经调整 EBITDA 利润明细中进行了说明。它属于日常经营业务之外的事项,但对经营利润产生影响。此事主要涉及与美国投资者的一项协议和解支付,阿里在财报中计提这笔费用时尚未就此付款。
还有,腾讯在 2023 年 Q4 财报中计提了约 19.33 亿元的减值准备,予以特别说明。这主要涉及分占及所投资公司、商誉等价值变动引起的无形资产减值。由于此前腾讯收购或联营的公司非常多,这类因价值变动引发的计提相对比较常见。
这些损失的计提都会影响当期利润表,因为它必须严格在 GAAP 通用会计准则下予以记录;但它又不是企业经营本身出现的损失或费用,所以通常会在 non-GAAP 准则下进行说明,单列出"经调整 EBITDA 利润"——即经调整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它剔除了利息、所得税、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甚至还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商誉减值等影响,所以经调整 EBITDA 一般会比净利润"更好看"。
那么,回到通用汽车财报,其 Q2 净利润为 18.95 亿美元,同比下降 35.4%,经调整 EBIT 利润为 30.37 亿美元,同比下降 31.6%。这样一比较,上述涉及 16 亿美元的费用计提还是足以对其 Q3 利润构成一定冲击。
根据 Q2 财报,通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增长 20%,达 44.8 万辆,通用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份额也从 2024 年 Q2 的 6.3% 微升至 2025 年 Q2 的 6.8%,分析认为是由于上汽大通的增长和别克的新能源转型拉动。而 Q2 中国市场销量在通用汽车整体占比是 29%,同比有所提升,这个是数量占比而非销售额占比。
现在,欧洲、美国等汽车消费成熟市场的电车发展都出现放缓现象,政策针对电动车的补贴等优待也逐渐削弱,各车企陆续放弃比较激进的"全电战略"目标,转而多线发展,像大众集团也宣布改变汽车内饰设计、重新回归实体按键……一个不起眼的"计提"背后,似乎能管窥一场工业能源竞赛的转向。
牛达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