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在通州的地图上看到过两个皇木厂?为什么一个通州城里会有两个相同的地名?皇木厂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什么是皇木?皇木落通州又和“漂来的北京城”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本期通州冷知识将带您了解这两个皇木厂,解读相同地名背后蕴含的漕运史,探究大运河在北京城建设中发挥的建材运输功能,跟随千年前运河上漂来的皇木,在村镇的地名、遗迹间寻找时间流淌的痕迹。
什么是皇木厂
在通州“三庙一塔”中的文庙东院,您会看到三根陈列在此的木头。要说这三根木头有什么不同?除了它们看起来颜色深沉,体积可观之外,就是它们表面那历经洗练的坑洼。如果您向旁边看看,会找到记载着它们“身世”的介绍,原来这三根木头的身份可不一般,它们是明代的“皇木”,即专门为了营建皇宫所采伐,运输到北京的木材。
在这三根皇木的一端,可以看到“顺太”及苏州码子的烙印,这是它们身为皇木的“防伪证明”。作为皇木,它们的品种和体积都不一般,三根中最大的一根为格木,也被称为铁木,长10余米,截面为方形,每个边长都有60厘米,共有三吨多重。另外两根则为硬合欢木,虽然体积稍小,但历经数百年仍显得十分坚固,可见其作为建材的价值。
400多年前,这三根皇木从南方顺运河而上,或是被洪水从岸上冲入,或是从运输的船只上不慎脱落,意外沉入大运河的河底。这一沉,就过去了几百年时光,直到在近些年的城市建设中,它们才从古河道里被发掘出来“重见天日”。
展开剩余82%为什么皇木要运到通州来呢?这是因为通州地处大运河北首,漕运时期是南北物资往来的重要中转站。明清时期修建宫殿所需大木的数量十分庞大,早在明永乐年间,为了营造北京,开始大规模采伐木料。从全国各地运来的皇木需要有场地存储,皇木厂应运而生。
“北京地区用来存储皇木的地方有六处,除了通州的两个皇木厂外,还有朝阳门外的大木厂和神木厂等。至于通州两座皇木厂的具体位置,则一个在张家湾码头附近,一个靠近通州北关运河岸,分别位于今天的张家湾镇和永顺镇。”《通州纪事》作者王陆昕说,通州的两处木厂相较而言距紫禁城较远,距码头较近,是进京皇木的总枢纽。经由这两处接收的皇木,会再转运到各个木厂和各项工程所需木材处。“皇木厂”的“厂”字,意为官办仓储之所,可以理解为堆放皇木的“仓库”。
明代皇木需求很大,运抵皇木厂中的木材不仅有采办来的楠木、杉木等大型木料,也存储着各省每年按规定额度采办的架木、桅木、桐皮槁等其他木材。漕运时期,顺水而来的木材一度在两处皇木厂堆积如山。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明代散文家、官员归有光由北京南下,五月初一日到张家湾乘船,发现“皇木蔽川,舟阻隘,仅得出”,运木船只等待卸货的队伍多到阻塞了河面,在运河上造成了“交通堵塞”。
动辄几米长的木料,是怎么从水路运到通州的呢?通过粮船跨带大型木料是运河上运输木材的一种主要方式,当时的粮船或是在船尾“拴扎大筏”,或是在天棚上装载竹木,或是在船两旁跨带木料。据记载,漕运时期大运河上每年通行的“江西、湖广粮船二千余只”,携带来的竹木数量相当可观。
从采伐到运输,一根皇木想要安稳地落在皇木厂,其间不仅要经历数年的“旅途”,还要经由无数人力搬运保护。可即便如此,皇木也不是就此高枕无忧,历史上有数次大雨造成河水泛滥导致皇木厂受到冲击的记载。在这些意外中,较重的木材很容易沉积到运河底,包括如今文庙中的三根在内,近年来,通州先后出土了8根皇木,为研究当时皇木厂所堆积木料的规模和种类提供了宝贵佐证。
南北皇木厂有啥不一样
说到张家湾镇,就不得不提皇木厂村,甚至有“先有皇木厂,后有张家湾”的说法。如果您想要一探究竟,最好直接去张家湾镇皇木厂村看一看,只需要沿着地铁八通线一路向东,过了土桥站,往东不远就能看到村子。
“600年前,紫禁城的砖瓦有不少是从这儿运往北京的,所以老话说‘漂来的紫禁城’。”皇木厂村副书记赵凤生是土生土长的皇木厂村人,今年已近70岁,他亲眼见证了这里是如何从1997年时300多户居民的普通村落,到如今在保护的同时结合大运河文化和历史,发展文化旅游走向欣欣向荣的全过程。
走在张家湾镇皇木厂村,您会在路旁看到十几块巨大的花岗石,它们大体呈方形,边角已经因为岁月不再规整,但仍能从其上的雕刻痕迹中看出人工迹象,尤其是叠放在一起时,相近的大小和厚度更是两两相叠就能构成一面矮墙。
“这些花岗石记录着村子曾经作为北京城‘建材集散地’的历史。它们全都来自当时的花板石厂,是1998年在旧村改造中,于村南部出土的,最大的一块重量超过了20吨。”赵凤生介绍。据记载,花板石厂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是为了建造宫廷殿宇,存储由大运河运来的山东石料而在张家湾北端所设,后被洪水裹挟泥沙掩埋。
如今您可以在村子南边的街道上找到写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花板石厂及上下盐厂遗址”的标识。“这附近的盐厂有两处,在村东北古运河道西侧的是上盐厂,位于皇木厂村南方元通惠河左岸的是下盐厂。1998年在下盐厂施工建设中,发现了旧时所用的盐船跳板、排桩和3件巨大石权,为这段历史提供了佐证。”王陆昕说。
时过境迁,曾经的皇木厂已经在历史中不再承担木材储存的功能,不过村中的古槐树依然在向每一个走过的人讲述着村子的故事。在古槐旁的文化石上,您能看到它的前世今生,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至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北京城里皇家建筑所用的珍贵木材沿大运河运到此处存储,管理官吏在木厂周围植槐,至今仅剩下这一棵。近500年的风雨让这棵古槐见证了张家湾皇木厂的起落兴衰,成为了村子历史的“活化石”。
话分两头,记录了大运河悠久历史的“皇木厂”在通州其实有南北两处。除了张家湾这处南边的皇木厂,在如今的永顺镇还曾有一处北皇木厂。
这处北皇木厂在历史上的出现晚于张家湾皇木厂。明嘉靖年间重修通惠河,通惠河口从张家湾移至通州城北后,这处北皇木厂就是因运河改道,北上的木材直接运至通州城北关时所设。
清代北运河停漕后,北皇木厂周围逐渐形成聚落。近20年,北皇木厂逐渐在城市规划中消失,但仍然留下了地名,至今通州仍有附近的车站和道路以“皇木厂”为名。
皇木厂背后的故事
皇木厂在通州最早设在张家湾,离不开地理位置的因素。现在的皇木厂村位于通惠河故道与大运河故道的夹角处,可谓“黄金地段”,村内至今还留存着多处元代与明代前中期皇家所设国家机构遗址。在清代北运河改道之前,张家湾河流纵横交叉,港湾码头林立,客货运输十分繁盛。那时的张家湾分为上、中、下三个码头,皇木厂就位于中部地带。
位于村子西口与南口外的通惠河故道自今张家湾镇土桥村广利桥下东南流入村界,沿村西向南走1000余米,再向东折返200余米汇入京杭大运河故道。而曾经的北运河从通州古城东部东南流,经过小圣庙附近时向西南,从上码头村至张家湾南流。
张家湾皇木厂村的形成也与附近繁盛的漕运有关。王陆昕介绍,明清时营造北京皇宫所需大木自南方各地经北运河运抵该处储存,敕宦官、佑司把总署驻此,运木的车户、脚夫居住在这里,逐渐形成了早期的村落。
之后运河改道、停漕,原本流经村子的那段大运河已不复当年。不过在现张家湾镇皇木厂村的东侧,您仍可以找到一块刻有“舳舻千里”的石碑,石碑后的池塘就是运河故道遗址。
时光流转,曾经旌旗蔽日的漕运码头在历史变迁中化身为现代化村落,可码头上和皇木有关的故事,却在人们之间以文字和讲述的方式代代相传。
“有记载明朝弘治年间,朝鲜特使崔溥等人由宁波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就曾在路上见到运输皇木的木筏遭人抢夺,撑船船员奋起反抗的事情。”王陆昕说。而要说围绕皇木更具戏剧性的故事,则要数明代李三才“盗用”皇木案。
李三才是通州张家湾人,据《通州名人》记载,其在明万历年间曾任右佥都御史、漕运总督和凤阳府巡抚。由于卷入了党争,李三才辞官回乡,在通州办起了通州古代五大书院之一的双鹤书院。
树欲静而风不止,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有人弹劾李三才盗用皇木二十二万根在张家湾营建私邸。李三才上书沉冤,在一番“调查”后,被落职为民。此后,李三才继续讲学直到去世。
“李三才私用皇木这件事,参考《燕山夜话》等材料来看很可能是个冤案。但他生在皇木厂边并因皇木被人弹劾则是史实。崇祯年间,已故的李三才官复原职,入了文庙乡贤祠,成了一代名臣。至今在张家湾皇木厂一带还住着他的后人。”王陆昕说。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作者: 池阳
发布于:北京市牛达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